简介

专家组

胡启恒 ——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研究领域:自动化控制、模式识别、互联网治理等。

1959年毕业于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工业自动化专业,1963年获该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先后从事生产过程自动控制、模式识别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主持我国最早用于邮政信函分拣自动化的手写字符识别机,曾获科学大奖。领导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1980-1982年应美国CWRU大学邀请任该校应用物理与电机工程系客座研究教授,从事决策规则推断的研究。1985年,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

1994年,作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和NCFC管委会主任,领导建立NCFC网直通互联网的连接,使得中国实现全功能接入全球互联网,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的第77个成员。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2001年,当选中国互联网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2013年入选国际互联网协会(ISOC)第二批“互联网名人堂”名单,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近年来多关注和参与全球互联网事务,曾任国际科联科学的责任与伦理委员会(ICSU SCRES)成员,联合国千年计划特别任务组“科技与创新”成员,联合国互联网治理工作组(WGIG)成员、以及ICANN多语种域名委员会成员等。

钱华林——中国互联网重要的开创者之一,原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

研究领域:计算机网络与数据通信领域等。

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自动化系计算机专业。1975年起从事计算机网络与数据通信领域的研究。1980-1982年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从事网络研究。1983-1984年在德国进行网络交换机的合作研究和开发,同德国科学家合作研制了X.25分组交换网络。1986年主持设计了第十一届亚运会电脑信息系统总体方案。

1989年10月起主持世行贷款国家重点学科发展项目“中国国家计算与网络设施”(NCFC工程)的建设工作,同时担任我国与Internet的技术和行政联络员,并组织中文域名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此后主持完成了NCFC工程的拓展工程CASNet、CSTNet等大型网络工程。被誉为中国互联网先驱之一,和“中国互联网先驱”钱天白并称“二钱”。

1997年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工作委员会委员。2003年被评为国际互联网名字与编号分配机构(ICANN)的理事会理事。2014年以“互联网创新者/改革者”(Innovator)身份入选国际互联网协会(ISOC)“互联网名人堂”。2015年02月,入围“2014年中国互联网年度人物”活动年度人物奖。

目前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亚太地区顶级域名组织主席、两岸四地中文域名联合会主席等职。发表科技论文七十多篇,培养硕、博士研究生数十名,获得中科院及国家科技进步奖十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邬贺铨——现任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究领域:光纤传送网络与宽带信息网络等。

1964年毕业于武汉邮电学院。致力于研究数字通信和光纤通信系统研究开发及项目管理工作。历任信息产业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大唐电信集团副总裁。2002年获何梁何利技术科学奖。2011年任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主任委员。2015年,入选“2014中国互联网年度人物”活动获奖名单。

现兼任国家863计划监督委员会副主任、国家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信息产业部通信科技委顾问,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作为863计划项目负责人,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了PCM30路复用设备、STH-1/STM-4复用设备、155/622Mb/sSDH光纤通信系统等,领导管理了8×2.5Gb/s波分复用光通信系统,研制开发光通信示范工程。

目前承担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总师和CNGI(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的工作。多年连续参加ITU-T网络标准研究组会议,参与国家重要领域技术政策研究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起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出版专著一部。

陈佳洱——著名物理学家,现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教授,原北京大学校长。

研究领域:加速器及相关领域。

1954年毕业于长春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物理系。1963-1966年赴英国牛津大学和卢瑟福高能研究所做访问学者。1972年,开始致力于研制螺旋波导加速器的工作,从理论上研究了导致螺旋线的动态不稳定的特性,并通过研制强度更高的短螺旋线耦合结构和调整负载因子等办法,解决了从结构到稳定运行的一系列问题,建成了第一台可用的螺旋波导加速器样机。

1982-1984年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核物理实验室和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访问科学家。期间,成功地将64MeV的碳离子压缩到100皮秒,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1984年,开始高频四极场(RFQ)加速器的创建,并在1992年建成了首台26MHz300 keV的样机,实现了RFQ在中国的首次加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成了1MeV RFQ,射频效率达到了国际的先进水平。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同年成功地建成了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计(PKUAMS),性能指标达到国际水平。

1996年8月至1999年12月任北京大学校长。1999年12月至2003年12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99年后,先后获美国加州门罗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英国拉夫博鲁大学等院校荣誉理学博士学位,并当选为英国物理学会特许会员(Chartered Physicist)、纽约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加速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开拓发展我国的射频超导加速器、加速器超灵敏质谱计、射频四极场加速器、高压静电加速器以及束流物理等众多的低能加速器及相关的应用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张兴华——原北京大学计算中心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研究领域: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等。

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无线电子学系计算技术专业。1963年-1969年在北京大学无线电系工作。曾先后参与研发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150机”与每秒运行150万次的“6912机”。1985-2001年任北京大学计算中心主任。

1989年-1993年参加NCFC总体组工作,任专家组成员,1995年-2002年参加中国教育科研网工作,任专家委员会委员。1997年担任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工作委员会委员,同年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中国教育科研网”示范工程获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一等奖。2000年获“九五”工程获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一等奖。

组织多项国家级网络与信息安全专项研究课题的规划、招标、评审、开发管理、测试验收等工作,领导组建了以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处理中心(CNCERT)为核心的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处理体系,领导开发了包括安全服务器、安全镜像系统、数字版权保护、企业信息平台等多个高技术产品并成功地向企业进行了技术转移。同时,承担了国家863、973、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九五攻关等10多项科研课题。

此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和专业媒体上发表了近百篇文章,著有学术专著《语言学知识的计算机辅助发现》(科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和网络安全科普著作《e矛e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主编)。

宁玉田——原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任。

研究领域:计算机研究与开发等。

1962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先后任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参与研制型号为111、651、013、757、KJ8920等大型计算机。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由于757千万次大型计算机的卓越工程贡献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0-1995年兼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主任。

1995年-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任。

主要科研开发工作如下:

1989年,组织相关研究所承担了国家计委世行贷款重点学科项目 “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NCFC)” 工程建设,任项目负责人。组织并参与了网络初期方案设计、网络方案改进,以及总体工程建设。因该项目为国家发展大型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的贡献于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

综上在科研及工程方面所做卓有成效的工作于1996年获由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参与科技组织工作如下:

1983-1985年任国务院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办公室副研究员。

1986年-1988年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术秘书。

1988年-1992年任中科院技术科学与开发局总工程师、副局长、研究员。

1990年始兼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主任。

1995年-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任。

1992-1994年任国家计委科技司副司长。

闫保平——原网络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研究领域: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工程及大型科学数据库技术等领域。

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计算机网络专业硕士学位,1992年毕业西安交通大学系统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同年在中科院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年,担任我国著名计算机高技术企业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副总裁。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其间担任中科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先后主持编写了中科院“十五信息化规划”、“十一五信息化规划”,并组织实施。2006至今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总工、中科院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常务理事以及国际互联网协会(ISOC)理事会理事,国际W3C组织AC委员会成员等。

一直从事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工程及大型科学数据库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及工程建设工作,曾先后完成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工业自动化和CIMS网络技术研究与实现”、“基于ATM技术的工作站机群系统”、“大型网络及系统集成工程化规范管理”,“Internet/Intranet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课题。直接参加、主持了数十个国家、行业或地区级的重要网络工程及信息化建设项目。

近几年来,先后主持了“网络管理及信息安全系统”、“大型科学数据库在高性能计算环境中的建设”、“网络信息采集与分析系统”等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项目--“NSFCNet”中国科学院节点的建设,开展了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及应用的研究;中国科学院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美俄环球科教网络(GLORIAD)”的规划与实施等。参加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示范网络核心网建设项目”的规划、建设与开发;国家科技部的“中国基础科学数据中心”与“网络科技环境总体研究与设计”项目;国家科技部重大科普项目“中国数字科技馆”的“科学体验馆”的建设和实施。主持开通了中国第一家网上虚拟博物馆网站—中国科普博览。2004年该网站被文化部评为中国优秀文化网站,2005年被中国科协、中国互联网协会评为全国优秀科普网站,2005年获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全球大奖”。

何德全——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研究领域: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开发、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技术、新型显示与处理技术、信息光学与化学等。

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先后参加并主持了多项国家攻关项目和信息系统的重点工程建设,是我国著名的信息技术与安全专家。1970年起参加三线工程建设。1983年后历任电子技术应用研究所、北京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所长、电子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90年代以来,致力于网络信息安全的发展及技术创新研究,在我国互联网发展与安全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突出贡献。1997年任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及信息安全专家组组长,主持我国首批信息安全技术公关项目的规划和实施,组织 “863”计划信息安全战略研究。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及省部科技进步奖等10余项。

现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863”计划监委会委员、国务院信息办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组组长、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认证管委会主任,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安全工程学院名誉院长。

曲成义——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科技委员。

研究领域:信息安全。

现任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科技委员,兼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710副所长、所总工程师,国家863信息安全发展战略专家组成员、计算机学会网络专委会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府信息化顾问。

1996年,被聘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专家委员,是“九人专家组”成员之一。多年主持大型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从事信息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的项目研究,参与国家信息化战略与规划的咨询,是《2006~2020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战略》起草人之一。曾获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七项和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发表著作和论文多篇。

高新民——中国互联网协会常务副理事长。

研究领域:信息化发展战略和规划、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应用技术等。

1961年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电机系,获优秀毕业奖,电气工程师称号,硕士学位。长期在水利电力部、电力工业部科研单位工作,从事计算机技术在电网中应用的研究开发工作,历任技术员、工程师、室主任及研究所业务副所长。

后奉调进入国家机关,从事科技管理和政策研究工作,先后任国家能源委员会科技司、国家经济委员会科技司副司长、总工程师。后被派驻中国驻联邦德国使馆,任经济参赞,从事技术引进和国际经贸调研工作。回国后在国家计划委员会外事司、培训中心工作,后任国家信息中心主任。1993年国务院国民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成立后,曾是该会议成员,也是原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

高卢麟——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教授及高级工程师。

研究领域:技术管理、专利等。

1954年入读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1963年获原苏联技术科学PH.D学位。回国后任地质勘探研究所工程师,在勘探技术研究所做研究工作11年。1971年后历任地质部科技司工程师、国家计委工程师。1978年转入国家经委,从事技术管理工作。

1981年后历任国家经委质量局副局长、科学技术局局长,负责全国新产品研制、技术革新、科技攻关工作。1983年任国家经委重量局局长。1988年-1989年任国家专利局副局长、局长。1991年任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理事长。1993年任中国专利局局长。1998年任第一任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后被派往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任高级顾问。

近十多年来主持专利法修改、专利制度建设、专利自动化,专利教育,参与有关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等方面工作。在此期间发表有关知识产权的论文数十篇,在北京大学法学院等多个院校任兼职教授。现任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高级顾问。先后荣获德国总统大十字勋章,欧洲专利局国际合作奖章,当选为俄罗斯国际工程院院士。

刘韵洁——中国联通科技委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究领域:通信、网络技术,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

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曾任邮电部数据所所长,邮电部电信总局副局长兼数据通信局局长。在任邮电部数据通信局局长期间,负责组织、领导建立起全国范围、技术先进的数据通信网络,该网络已成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主持了公用数据网、计算机互联网、高速宽带网的设计、建设与经营等多项工作。筹备并负责我国初期的公用网建设,包括公用分组交换网(CHINAPAC)、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公用宽带网(CHINA FR&ATM)、公用互联网(CHINANET),成为CHINANET的重要奠基人。开拓了我国公用数据通信新领域,形成我国上千亿的网络和应用产业,为我国信息化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曾任中国联通总工程师、副总裁等职,在联通任职期间,建起了12城市的IP电话网,并提出在可控制、可管理的网络上提供IP电话业务,使联通IP电话卡得到社会的肯定。主持、建设并运营了中国联通的“多业务统一网络平台”,率先实现在一个物理网络平台上提供语音、数据、视频和互联网等各种不同质量的不同业务,为三网融合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是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一次成功的大规模实践,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

1998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IT领域最重要的50位杰出人物之一(列第28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教授级高工,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2015年获“2014中国互联网年度人物”特别贡献奖。

许榕生——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计算中心研究员。

研究领域:互联网网络工程及网络安全等。

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72-78年在湖南计算所从事程序设计。1981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高能物理实验硕士学位。1982-88年就读美国加州大学,获得高能物理实验博士学位。

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从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实验数据分析工作,1993年主持开通中国与国际互联网接通的网络。同年,获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奖。1997-98年负责中科院应用研究与发展重大项目中的《黑客入侵防范软件研究》子课题,该项目荣获1999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及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起被聘为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互联网安全顾问。曾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中科院信息办专家组成员以及国家计算机网络入侵防范中心首席科学家。

在网络安全课题研究方面,通过对TCP/IP的协议分析,深入通讯层的硬件化处理及应用层软件的优化,针对网络入侵防范的需求,实现各种网络安全工具的研究与开发。曾出版《中国信息高速公路Internet》、《黑客攻击技术揭秘》,以及科普读物《信息领域的幽灵—黑客》等著作。

胡道元——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计算机网络和网络安全等。

1983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考查互联网技术及应用。1984年开始着手建立清华大学校园网,这是中国第一个每秒100兆位的高速综合信息服务校园网。1994年参与建设NCFC工程建设,帮助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1996年,领导清华大学的科技人员提交的中文编码的汉字统一传输标准,被IETF通过为RFC1922,成为中国国内第一个被IETF认可的互联网国际标准。1999年,主持起草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17859—1999)国家标准,为建立我国网络安全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任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高级顾问,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通信系统技术委员会(IFIP-TC6)中国代表,第一、二届国家信息化办公室专家委委员。倡导采用Internet体系结构和标准建网,在高科技863项目——国家CIMS实验工程的研究和建设中,主持研究和建设了我国第一个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网,提出的技术策略,对CIMS实验工程集成环境建设起了关键作用。

冀复生——原科技部基础研究与高技术司司长。

研究领域:电子工程、信息技术等。

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学系。1968年分配到北京邮电器材厂当技术员,从事电子管制造工作。 1978年成为改革开放后首批赴美访问的52名学者之一。

回国后,调任到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任教。1985年调入原国家科委,参加国家“863计划”的启动和实施,并参与我国若干重大科研项目的策划和管理,其先后任原国家科委技术市场中心主任、新技术局总工程师、基础研究与高技术司副司长、司长。1998年7月任国家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巡视员。1999年成为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科技参赞,2002年底任期届满回国。